【UAS】王欢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更新设计研究——以惠州惠环片区为例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8-19 20:27:08    浏览:

[返回]

  

【UAS】王欢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更新设计研究——以惠州惠环片区为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提质增效”成为新常态社会的本质,同时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转变为重视内涵质量的建设,侧重点由既往增量土地的外扩转向存量土地的更新。城市发展进程中“新”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对区域统筹与协调的重视、强调城市综合优势竞争及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发展在我国并非陌生的概念,我国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即作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40%~45%的承诺。2020年9月,我国进一步提出要在2030年前努力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争取实现“碳中和”。该目标对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较高要求,亟须在城市化进程中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与行动纳入城市规划与建设,尽可能使城市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功能扩展均具备“低碳”的基础。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特别是城市更新过程中,需就如何重新分配空间利益、融入低碳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惠州惠环片区为例,从城市更新的低碳设计思路出发,探讨具体的低碳更新模式与路径,并提出以低碳更新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对策与建议,为其他区域的城市低碳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国外的城市更新活动兴起于工业革命之后,当时西方各国生产力极大提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并由此出现一系列现代城市建设与更新理论。其中,以控制城市规模、保留生态绿地等为特色的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生态环境方面孕育着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低碳城市”概念起源于英国政府报告《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一个低碳经济》,其中提出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创新,鼓励低碳技术在产业和建筑中的应用,同时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不难看出低碳的经济发展要求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低碳城市”概念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英国伦敦是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心,该市以“政府立法”为指导,以“低碳社区建设”为载体,形成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模式。随着这一理念被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广为接受并践行,出现了丹麦哥本哈根的碳中性城市、德国弗莱堡的环保首都、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零碳城市、日本东京的低碳社会等。

  近年来,低碳理论在我国也得到长足发展。顾大治等认为城市规划对城市碳排放具有锁定作用,并提出构建以公共交通为发展导向的绿色交通一体化系统、发展混合用地属性及用地密度的城市开发单元等,以实现在碳来源、碳排放、碳捕捉3个方面的减碳化。李方正等认为要将低碳城市理念融入绿道网络规划中,引导城市结构优化,形成更合理和协调的低碳城市空间布局。黄倩等认为绿色低碳城市应融合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和技术标准,同时践行“要素控+分区管”的思路,增强整个城市更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意识。

  惠环片区隶属于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领西坑村、平南村、中屋村,涵盖1245hm 2 范围土地。区域地处山谷洼地,东西两侧为山地,中部地势较平坦,有部分低矮山丘。片区目前现状用地以工业用地和农林用地为主,公服用地占比小,用地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①工业组团与生活服务组团交错分布、相互干扰,功能用地不集约,不利于连片开发;②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为1.1, 51%的工业用地容积率小于1.0,地均产值72亿元/km 2 ,低于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均水平,土地使用效率较低。近年来,随着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更新的开展,惠环片区以“一年全面启动、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基本完成”的战略步骤,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成为低碳城市更新的良好试验田。

  惠环片区内大部分区域属于既有建成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混杂,路网等级较低,公共交通配套亟待完善,同时工业种类众多,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因此,片区的城市更新目标应以低碳发展为导向,需进一步梳理其用地、交通、产业和景观等规划,将绿色、低碳、生态理念融入城市更新工作,带动惠环片区城市空间结构重塑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节能降碳。以下从土地利用、交通出行、产业发展和生态优化4个方面,确定惠环片区低碳更新的发展目标。

  1)土地利用相关研究表明,土地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过程的共同作用。紧凑型、各功能空间分布均衡的城市结构具有降低社会碳排放的效果,城市用地功能复合性的提高可通过降低居民出行的碳排放实现。在尊重传统城市肌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职住空间,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在满足城市更新功能要求的同时,削减城市用地碳排放。

  2)交通出行梳理片区交通组织和功能结构,优化空间秩序,提高公共交通使用效率;转变居民的日常出行观念,推动低碳交通生活方式,争取以最小的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出行需求。主要内容包括:优化道路系统,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构建低碳公交体系,合理布置站点密度;打造慢行交通系统,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

  3)产业发展差异化制定片区产业准入机制,严格对标一流高新区产业需求,打造仲恺东部山水创新科技园。淘汰既有产业中的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推动低碳产业发展,构建低碳产业集群。

  4)生态优化整合碎片化空间结构,重塑环境品质,实现绿色空间的扩容提质。将低碳理念融入设计,因地制宜利用区域特色打造绿色廊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绿地碳汇。

  惠环片区作为城市建成区,由不同功能区组成,因此其各区域的低碳更新既有统一的方向,又应考虑更新途径的科学性与灵活性。因此,采用“整体推进”与“局部渐进” 2种模式。

  1)整体推进以低冲击开发、资源低消耗、环境低影响为核心,明确片区整体更新方向,确保在整体更新设计中贯彻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保证街区土地利用、交通体系、产业体系和景观的整体性。

  2)局部渐进更新发展可保证局部的传统空间得以延续,并降低更新成本和难度。在低碳更新中,需减弱干道交通对街区的影响,保证街区体验的满意度。在建筑关系处理方面,应促进每座单体建筑彼此兼顾、链式发展。

  节约集约用地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原则。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目的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减少土地利用的碳排放,进而提高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关研究表明,在用地方面,劳动力和能源的集约对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科技集约、绿地集约及产业结构具有减碳效应。因此,在片区更新设计中,需从用地和产业结构出发,寻求适宜的开发强度,合理调整片区内的土地资源。惠环片区更新设计分别从片区层面和组团层面对片区范围内的土地功能进行调整。

  1)片区层面  进行整体规划,对片区内各用地主体功能进行梳理和二次配置,突出各区域的用地功能。在惠环南片区打造城市综合服务核心,西坑片区打造创新产业发展核心,创新科技产业风貌区和智造工业提质风貌区分布其间,分区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联动的空间格局。

  2)组团层面  基于《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核对人口及公服指标,核增一定比例的居住用地、绿地与广场、教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和体育用地,进一步完善片区公服设施建设,提高片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舒适性和满意度。通过规划将工业建筑面积由原先的277.0万m 2 提高至714.0万m 2 ,工业毛容积率由现状1.1提升至2.8,为后续片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资源基础。

  据调查,惠环片区范围内的路网结构缺失严重,其中西坑片区因现状开发落后及地理位置,路网等级较低且较杂乱,亟须规划完善一体化路网体系;交通设施服务半径目前尚未覆盖片区核心区域,公交运营服务难以保障;慢行街道设施品质不一,行人慢行体验不佳。

  根据交通路网现状,基于低碳交通发展理念,惠环片区尽可能降低居民日常机动车出行需求,缩短出行距离;发展慢行交通,鼓励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如步行、自行车出行)、提倡公共交通出行。对此,惠环片区以交通设施服务半径750m计算,规划设置多处公交场站及公共停车场,确保规划站场服务范围基本覆盖片区的核心区域,打造以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交服务体系,同时适当限制机动车使用。结合水网绿道打造慢行道路系统,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路权,完善道路交叉口与地块出口慢行的过街设施,抬升地块或单位出入口,全线贯通自行车道与人行道,保障慢行过街安全;营造人性化、艺术化的街道场所景观,打造高品质的城市慢行印象。

  相对于“传统产业”或“高碳产业” ,低碳产业是由低碳经济发展形成的产业类别,主要通过低碳技术创新、能源消耗方式转变、消费者对优质环境需求而产生。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均属于当下热门的低碳产业。在当前国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我国主体高碳经济特征仍较为明显,亟须向低碳产业转型。因此,城市更新绕不开产业转型升级这一重要议题。

  据考察,惠环片区现状产业以工业制造业为主,涉及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制药、印刷包装、模具五金等行业,其中印刷包装属于高污染行业,模具五金属于传统行业。对此,惠环片区的产业更新以深圳产业模式为参考,结合既有产业优势和发展需求,提出“ 2+3+N ”产业功能体系,构建以“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为引领,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大健康等为主导,多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配套的现代产业功能体系。

  同时,惠环片区还考虑了产城融合、“产城人”一体化发展的方向。以南部产城融合示范区为例,该区域在完善交通可达性的基础上,侧重居住功能和商业商务与产业的结合,以适当的建设密度、多样化的用地构成和宜人的空间设计原则整合产业资源配置。通过提升产业能级、城市形象,引入平台型企业区域性、功能性总部,打造引领科技核心驱动力的产业门户。此外,完善智慧社区、商业综合体、学校、医院、社区邻里中心、人才公寓、社区公园等配套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标杆。

  城市中的生态空间以建筑、道路绿化及绿地为主。不同的绿化形态能促进城市景观服务对象的活动,从而间接提升景观的降碳、碳汇功能。因此,在城市更新设计中需提供理想的设计方案以提高绿化服务功能。惠环片区既有绿地资源相对丰富,包括自然山林、丘陵、二级水源水库、景观水库等,绿地率为12.6%,但资源分布零散,未形成成片或成规模的城市绿廊。对此,惠环片区以建设“公园城市”为理念,在片区更新中秉承“均衡”与“共享”的设计理念,以均衡、开放、多样的布置形式,打造“惠环大道:生活绿廊”和“产业大道:生产绿廊”的“双廊”模式,辅以东部笔架山郊野公园与西部西坑郊野公园,构筑10km郊野绿道,配合多个城市公园,提高景观空间活力,贯彻低碳理念,同时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低碳更新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卓越成绩,但其高碳的增长模式也给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城市化建设必须探究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本文从土地利用、交通出行、产业发展和生态优化4个层面,构建城市片区开展低碳更新实施策略,为城市低碳更新实施提出思路和对策。在既有城市建成区实施低碳更新任重道远,与我国各地区低碳建设面临的政策制度、开发成本与收益博弈、公众意识等限制因素有关,同时,各地区还面临资源禀赋、产业集群等差异。为落实城市低碳发展,下一步还需因地制宜,充分开展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协作,细化规划实施与持续改良,保障城市低碳更新举措落地。

  [1]陈昭,王红扬 .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转型——结合汕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探讨 [J].城市规划, 2020, 44( 5):9-18.

  [2]凤振华,王雪成,张海颖,等 . 低碳视角下绿色交通发展路径与政策研究 [J]. 交通运输研究, 2019, 5( 4):37-45.

  [3]耿世刚 .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低碳城市产业生态体系构建研究 [D]. 秦皇岛:燕山大学, 2019.

  [4]韩骥,周翔,象伟宁 .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报, 2016, 36( 4):1152-1161.

  [5]黄倩,耿宏兵 . 绿色城市更新规划方法及管控策略建构思考 [J]. 建设科技, 2021( 6):16-21.

  [6]蒋沙沙 .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更新设计研究 [D]. 株洲:湖南工业大学, 2019.

  [7]顾大治,周国艳 . 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0, 25( 11):52-56.

  [8]李方正,肖遥,李雄 . 低碳城市理念在绿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迁安市为例 [J]. 中国园林, 2015, 31( 9):55-59.

  [10]李荷,杨培峰 . 自然生态空间“人本化”营建: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的规划理念及路径 [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 7):90-96, 132.

  [11]李菁菁,李安琦 . 城市低碳发展模式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J]. 环境保护科学, 2021, 47( 2):56-61.

搜索